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2021年6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重温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展革命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等革命历史。总书记深刻指出,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尊重历史事实,准确评价历史,正确学史用史。

回顾和梳理北京大学党的宣传工作历程,对百年来北大与党同心同向同行的光荣革命传统进行努力挖掘和阐释,对于激励广大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继续以更大的魄力开拓北大发展新局面有着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基地,自1917年开始,李大钊等人就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入北京大学,推动其在校内外进行广泛传播。北京早期党组织成立后,以李大钊为首的北大师生承担了在整个中国北方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工人运动的主要任务。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北大的宣传工作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立足于对党的宣传工作方针的贯彻执行,在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与党的宣传事业同向同行。

北大宣传工作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时期,即建党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以及建党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北大党组织的宣传工作。

一、建党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

北京大学党的宣传工作的起始,是与党的筹建过程同步的。李大钊等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正是从北大红楼开始,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理论社团和共产党小组,进而推动组织成员在各地成立类似机构,汇聚星星之火,建立了最终带领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的中国共产党。

(一)引入和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启北大教育改革,延聘了一大批思想活跃、学养深厚的学者,为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新文化运动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提供了重要条件。李大钊、陈独秀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在北京大学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带领一批北大师生成为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中坚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迅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从1917年开始,以李大钊为首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和追随者们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新潮》《少年中国》等北大师生创办的刊物为主要阵地,持续推出一系列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外,李大钊1920年起还在北大开设了“唯物史观”“工人的国际运动”“史学思想史” “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或讲座,组织成立“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等社团,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研究和深入探讨。同时,他们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亢慕义斋图书室,收集和整理马克思主义的译著和研究著作达近百种,为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资料。

(二)成立早期党组织之后的宣传工作

1920年2月,李大钊在护送陈独秀去上海的途中,二人共同探讨了建立党组织的问题。之后二人于8月和10月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

以北大师生为主体的北京党组织成立后,在当年的11月份更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罗章龙负责宣传工作,分管出版党刊。在李大钊的领导下,支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与实践的推动变得更加有组织性和针对性。

一方面,他们继续组织翻译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在1920年12月组织成立了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在1921年11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发布启事,公开马克斯学说研究会,有计划地组织进步青年研究讨论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的各种问题,同时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包括无政府主义)进行积极斗争,帮助小组成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1920年11月7日,北京共产党组织创办了工人刊物《劳动音》周刊(邓中夏任主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劳动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思想,该刊成为当时北京工人革命的一面旗帜。1921年6月创办由罗章龙担任主编的《工人周刊》,行销全国乃至海外,在海内外广大工人阶级中起到了重要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被认为是“全国劳动运动的急先锋”。此外,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还通过印刷传单、小册子,组织公演,创作话剧等形式,推动工会组织的成立,推进工人运动的开展。

1921年3月,李大钊发表《团体的训练和革新的事业》一文,阐明了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公开呼吁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新型共产党组织,为即将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作了舆论上的准备,并极大地推动了建党的进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诞生了,中国历史迎来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二、建党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大党组织的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1921年8月,由李大钊任书记、高君宇任宣传委员的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宣布成立,机关设在北大红楼。随后,北大成立了党在北京的第一个支部。支部成立后,先后组织开展了反对军阀政府和反日斗争等一系列活动。在此阶段,党领导下的北大主要社团和学生组织非常活跃,在党的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一)集中开展对工人运动的宣传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和第二次代表大会均对开展工人运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团结工农群众,大力开展工人运动是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北大党组织的工作核心。

1922年1月,《先驱》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创刊,从创刊号至第3期均由北京地方团组织编辑出版,由刘仁静和邓中夏任主编。《先驱》努力传播和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阵地之一。

1922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由上海迁到北京,主任改为邓中夏,以《工人周刊》为机关刊物,采取多种措施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觉悟。

1922年9月,中共中央的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李大钊、张国焘等北大师生党员在周报上发表多篇文章。高君宇、张太雷、罗章龙等既担任《向导》周报的编辑人员,也是主要撰稿人,常以“记者”名义写“按语”或回答读者来信。

1923年12月,邓中夏在《中国工人状况及我们运动之方针》中指出,为避免出现“只过问经济的要求,忘记了政治的斗争”的情况,党应在各行业的工人中开展宣传活动。这也正是北大党组织身体力行贯彻党的宣传工作方针的真实写照。

(二)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宣传

大革命期间,北京大学党组织几乎处于半公开状态。由于沙滩红楼(北大第一院)还是党的北方区委和北京市委指挥革命工作的中心活动地点之一,北大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和特殊。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期间,北京大学学生会发表全国通电,举行游行示威;北大教授发表宣言,成立沪案后援会。师生们组织大规模的演讲团分赴各区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爱国的热情。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反动势力的镇压,北大党组织的活动被迫走入地下,但仍积极组织进步师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出版《谷风》《开拓》等多种刊物,参加北平左翼作家联盟等进步社会文化团体等。

1935年秋,北大党组织重新建立。在“一二·九”爱国运动中,北大学生会作为“北平学联”执委承担了全部宣传工作,开展了邀请进步教授作专题报告、组织时事讨论会、新文字研究会等各种学习和宣传活动。

1935年12月20日,根据党的指示,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了有北大50余人参加的南下扩大宣传团,返回北平后组织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继续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骨干力量。到“七七事变”前夕,在北大一千多名学生中,“民先队”员有二百多人,他们成立读书会等社团,组织讨论会、办壁报等活动,团结广大教职员和中间同学,在反封建反帝斗争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先锋和骨干作用。

(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宣传工作

七七事变后,1938年5月组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进步爱国师生们,在中共南方局和云南省工委的领导下,于抗战期间成立了新的“民先”组织,建立了如群社、冬青社等进步学生社团,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抗日文化的新内容相结合,通过举办夏令营、晚会、讲演会等形式,宣传革命理论和进步文艺,并以多种方式在校内外进行抗日民主宣传。

1945年四、五月间,联大成立的“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和昆明市“民主工人同盟”成员受党组织指派建立了地下印刷所,大量翻印《新民主主义论》《整风文献》等著作和宣传品,在“西南联大”师生中广为散发。与此同时,在中共召开七大消息的鼓舞下,“联大”出版发行了《联大通讯》《五四特刊》,并推出大型联合壁报,刊载18位教授畅谈纪念感想的访问记。

在“一二·一”运动中,西南联大各社团积极行动,刊出反内战漫画号外,开展歌咏活动,演出话剧和举行诗歌朗诵会,推出壁报和《文艺新报》特刊,号召同学以高度热情积极勇敢地支持罢课。

1946年7月,西南联大宣布结束。北大党组织回到北平后领导的第一场学生运动——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将北京大学发展成北平地下党第二条战线上的主要阵地。1947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借“五四”纪念活动的契机,组成了院系联合会,发出《罢课宣言》和《敬告师长书》,明确提出了“反内战”“反饥饿”口号。1947年10月,北平地下党组织为推进群众运动,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传播进步书刊,团结教育广大同学,还发动组织北大学生建立了“孑民图书室”,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借阅进步书刊,并通过出版《阅读与学习》《生活与工作》等期刊进行文化建设,传播进步思想,开展宣传教育,团结广大群众,使许多青年学子开始信仰马列主义并走上革命道路,还对部分当代作家走向创作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48年秋,在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到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北大党组织及时、大力地宣传党中央的政策,介绍解放区的最新情况和战场前线的捷报,坚定了党员、“民青”“民联”盟员及广大学生迎接解放战争胜利的信心。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北大党的宣传工作

1949年北平解放后,中共北京大学总支部委员会在3月设立宣传部建制,黄仕琦、吕祖荫先后任宣传部长。1950年3月至1952年2月只有宣传委员,不设部,许世华、欧阳本先、王孝庭先后任宣传委员。1951年2月,党总支改制为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后,重新设立宣传部,部长由王孝庭、谢道渊先后担任。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思想改造、院系调整以及教学改革等三大内容,改革的第一步便是在教师中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改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员工。

为使学生们更加系统地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思想的学习,学校先后成立了“政治课程计划委员会”“政治课程教学委员会”“马列主义教研室”“中国革命史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等,负责全校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并根据上级要求,给学生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列主义基础”等政治理论课程。同时还采取了在学生中增设半脱产学习的政治工作干部、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设立班主任制度等各种方式方法,以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为使广大教师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北大党组织积极推动教员的政治学习运动,运动开展的情况和成果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以及上级部门的肯定,并先后在京津高校和全国范围进行推广。1953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安排,北京大学组织教师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1954年7月,北大党组织为了满足广大教师职工系统学习理论的需要,决定在教职员中开办马列主义夜大学,明确夜大学由校党委领导,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夜大学在几年内陆续为教职员开设了“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政治理论课。

在支持抗美援朝运动中,除了以实际行动参与支援工作外,北大党组织还组织师生深入中学、工厂、农村,通过演讲、演出等各种形式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全校师生近百分之百的人参加了抗美援朝宣传工作,宣传对象约15万人。同时,在校内开展了以宣传和辩论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讨论活动,大大提高了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觉悟。同时北大师生还踊跃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深入开展“三反”运动。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大学党组织的宣传工作受到严重冲击。1966年6月,北大党委进行改组,党委宣传部被迫停止工作。1969年9月,北大革委会正式成立。此后,由宣传队和校革委会共同主持北大校务。1971年5月,北京大学召开第六次党代会,校党委在政工组(后改为政治部)下设宣传组(处)。1978年,党委宣传部恢复设立。

在这段艰难曲折的时期,北大校党委及广大师生认真执行上级指示,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心全意投入办学,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为拨乱反正后北大各项建设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北京大学党的宣传工作

粉碎“四人帮”后,北京大学坚决拨乱反正,迅速恢复了学校秩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北京大学进入了在改革开放中振兴发展的新阶段。1994年,学校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全国率先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此后第十、十一、十二次党代会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学校工作紧密跟随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主动适应伟大历史转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

在此期间,北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贯彻落实“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在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改进马列主义理论宣传、加强校园媒体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在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校党委根据中央和上级部门要求进行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历次党代会和中央全会精神,多次组织全校师生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集中学习,先后开展了整党活动、“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等,提升了党在学校师生员工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北京大学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方式和机制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而富有成效的思政教育案例:在1981年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1984年在国庆35周年游行队伍中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选树了孟二冬、李小凡等师德典型,大力宣传王选激光照排、厉以宁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等代表性文理科研究成果等。

在改进马列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方面,学校党委继承和发扬传播、运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传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恢复高考、百年校庆、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承办北京奥运会乒乓球赛事等重大事件为契机,结合北京大学发展建设实际情况,系统开展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学习研究,并在全校党员师生中进行了形式多样的马列主义理论宣传,引领全校师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1992年4月,学校党委在马列主义教研室(后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等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院汇集了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丰富资源,打造了一支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引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开创了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新局面。

在加强校园媒体平台建设方面,学校宣传工作主动适应媒体技术发展和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优势,增加传播渠道,拓展宣传空间。1978年重计期号出版北大校报,并于九十年代在北京市高校中第一个推出电子版校刊;1989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校园电视台;2001年,开设校园信息发布和新闻资讯网络平台新闻网;成立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广播台在2002年引入了全新的数字音频技术。此外,学校还推进了图片编辑部等媒体平台建设,在适应社会发展、推进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建设等方面走在北京和全国高校的前列。由新闻中心协调的媒体平台发挥各自优势,一个方向、多种表达,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格局,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校园媒体传播经验,打造了一支校园媒体宣传队伍,建设了多个媒体实践育人平台,开创了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北京大学党的宣传工作

进入新时代,在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历次中央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北大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这一时期,北大党委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围绕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中心任务,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理论建设、对内对外新闻宣传、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在体制机制建设、宣传队伍打造、媒体融合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使得北大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新起来、全起来、强起来,在高校中发挥了引领示范的标杆作用。

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按照党中央的相关决策部署,学校党委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取得实效,使全校党员、干部接受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更加坚定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组建宣讲团、召开专家研讨会、组织专题研究等形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创立并先后举办三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2015年启动的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工程《马藏》,目前已出版8卷计550万余字。

在对内对外新闻宣传方面,学校以教育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契机,对宣传部内设机构和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着力推动媒体融合创新。先后筹建海外传播办公室,建立六大国际新媒体矩阵(Facebook、Twitter、Instagram、LinkedIn、YouTube、WeChat),打通中文官微官博与国际新媒体平台,打造中英文策划、采写、编辑、发布、传播一体化的融媒共同体,形成包括新闻网、校刊、电视台、广播台、官微、主页大图、图片网、国际新媒体、英文网等,以及三十余个海内外主流媒体平台账号的全球传播矩阵,实现了校内外媒体的融合传播,覆盖范围和影响效果持续扩大。2021年,北京大学被评为首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优秀单位。

在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持续对校史校情、先进典型和发展成果进行梳理提炼和宣传推广,结合建校120周年、建国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融合校内外相关资源,以电影展播、座谈、文艺演出、展览、音视频推广、出版物等多种手段,大力开展爱国荣校教育,营造了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百余年来,工作在宣传战线上的北京大学师生始终坚守着“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初心,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心同向同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立足于北京大学教学科研工作实际,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之以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宣传,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附录:解放后北大党组织宣传部门负责人一览表

单位名称 职务 姓名 任职时间
宣传部 部长 黄仕琦 1949.3.5-5.12
宣传部 部长 吕祖荫 1949.5.12-9.23
宣传部 部长 许世华 1949.9-1950.2

宣传委员 许世华 1950.3.1-9.6

宣传委员 欧阳本先 1950.9.7-12.10

宣传委员 王孝庭 1950.12-1951.2
宣传部 部长 王孝庭 1951.2-1957.12
宣传部 部长 谢道渊 1957.12-1966.6
宣传组 组长 何沁 1972.2-1976.1
宣传处 处长 何沁 1976.1-1977.3
宣传部 部长 王效挺 1978.7-1984.1
宣传部 部长 刘文兰 1984.1-1985.5
宣传部 部长 晏智杰 1986.3-1989.3
宣传部 部长 梁柱 1989.10-1991.9
宣传部 部长 陈占安 1991.12-1997.4
宣传部 部长 赵为民 1997.4-2010.11
宣传部 部长 夏文斌 2010.11-2012.3
宣传部 部长 蒋朗朗 2012.3-2020.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邮编:100871

反馈意见:its@pku.edu.cn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  京ICP备0506507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