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凤桥
到2035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擘画的宏伟目标。高等学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只有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才能实现人才强国的愿景目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把推翻三座大山、民族振兴和走向富强作为自身的使命,并为之不懈奋斗。经过一百年的努力,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争取在本世纪中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过去一百年,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规模上,我们已经从毛入学率不足4%的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发展到毛入学率超过50%的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目标。质量上,经过211、985、“双一流”等多个重点高校和学科建设项目以及长江学者等人才项目的推进,我国一批大学已经跻身世界优秀大学之列,在一些学科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有制度保证、开放的、有活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本专科到博士教育,从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到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招生、教学、就业、经费、评价各项制度齐备,既向国外派出留学生也接收国外的留学生。这样一个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各层次人才的需求,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着创新和引领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成就,从根本上讲,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取得的。国家多项重要教育政策和中长期教育规划都以“改革”和“发展”为主题和内涵。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推进的,基层活力是事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从20世纪80年代的下放高校办学自主权,到90年代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再到21世纪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以至最近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改革。
国家改革发展不仅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资源和机遇,而且为之提供了用武之地。国家不断提升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从“基础”地位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因此中国教育的进步是全方位的,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
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期还伴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在这场信息技术革命中,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后发优势,实现了超越式发展。在传统领域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的同时,中国在信息、生物、生态、能源等新知识和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某些领域方向还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在新的百年征程上,我们既充满信心,努力建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中华民族应有和独特的贡献,同时也要做好攻坚克难的准备。有人说,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改革“深水区”,今后将面临着严峻考验。从数量发展到质量提升、从边缘到中心、从追赶到引领,这是质的变化。在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会遇到当今现代化国家已经面临的许多全球性的问题,诸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平等问题、人与技术的关系、人的精神问题等。有学者指出,“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对宇宙有整体性的认识,生命的未来就只能依赖随机的决定”,对于未来教育而言,“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总体而言,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体制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稳定的社会发展态势相适应,而与未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形态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能否以及如何做出有效的调整,将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做出理论和实践上的反应,才能立于有利的位置。
(本文首发于《北京大学校报》第1589期。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